3)第736章 争(一)_在三国的非咸鱼生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参与了整个中央朝廷的财政分配计划。

  别看你张溪现在是雍州刺史,但你身上还挂着一个兵部尚书衔呢,你也是六部一员。

  诸葛亮那意思,你一个兵部尚书,不参与国政,不参与制定军费标准,想跑去偷懒?!

  门都没有。

  而法正那意思吧,兵部好歹是六部之一,归尚书省管,妥妥的尚书省干将,不想着帮尚书省多争取一些经费,就想着置身事外?!

  然后张溪就被这俩没良心的货给拖住了,参与到制定朝廷的财政分配当中来。

  但其实.张溪是真的有点太小瞧诸葛亮和法正的用意了。

  两人拖着张溪参加,还真不是为了讨价还价的时候多个帮手。

  这点事儿,他们争归争,实际能达到什么样的最终目的,双方其实心里都有数,无非是寻求一个平衡点而已。

  真正的目的,是为了让张溪尽可能的参与进朝政事务中来,增加在中央朝廷处理政务的能力。

  说白了,就是培养执政朝廷的能力。

  诸葛亮今年已经四十五了,法正年纪更大,已经快五十了,而张溪,还不到四十岁有些事情,是需要提前考虑起来的。

  既然先帝有意让张溪在必要的时刻成为“博陆侯”,那么张溪就得有这个能力,能撑起朝政运转.这大概也是为什么先帝要让张溪镇守雍州,成为第一个实权刺史的原因吧。

  将军出于军伍,丞相出于地方嘛。

  这两年,张溪在雍州那地方干的还行,防务,安民的措施做的都不错,唯一欠缺的,大概就是经济方面的头脑.先从这次财政分配开始学起,如果能在这么复杂的利益分配中学会怎么协调处置,那么将来至少不会再让世家们哄的团团转。

  这就是诸葛亮和法正的良苦用心。

  可张溪.张溪如今真的是一个头两个大。

  他听谁说的理由都觉得对,但手头就这么点钱,到底该怎么分配,他依然没有什么头绪,也提不出什么两全其美的建议。

  自己想不清楚,只能是看看诸葛亮怎么去讨价还价,怎么去想办法解决财政分配的问题.学归学,但进展真的不大。

  简单来说,张溪的脑子,真的不适合搞经济,他对一国经济的理解太过于肤浅了,只能看到表面,对内部真正的核心利益掌控,始终欠缺一些洞察力。

  这方面是急不来的,毕竟不是什么人都是诸葛亮这样的天才而且话又说回来,诸葛亮也不是一上来就掌控一国经济事务的,他也是从一开始的荆南三郡练手,到后来主掌一州经济,到现在掌控全国经济,一步一步锻炼出来的。

  只能说,诸葛亮在这一路走来,犯错的概率太低了,低到让人有种错觉,那就是诸葛亮一出山,他就啥都会。

  张溪虽然比诸葛亮多了一千多年的积累,但经济这个东西吧.现代人有几个敢说自己真的懂的?!

  大部分的现代人,估计还不如熟读《管子》的古代人呢。

  好在,诸葛亮和法正也不着急,还有足够的时间,一点点的,慢慢来就是了。

  就这样,张溪被诸葛亮和法正“绑着”,全程参与了这次的财政分配行动。

  等到中央财政分配计划结束后,就该轮到地方刺史和中央之间,就地方财政和中央财政的关系进行讨价还价了。

  而此时的张溪,已经头晕眼花了。

  请收藏:https://m.ybia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