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九一八的不抵抗_东北虎啸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击张的声望,至少也不会甘愿为张背黑锅;三是这电报和蒋一贯的政治思路和手段吻合,比如济南事件中对冯玉祥。那么这封电报有作用没有呢?事实告诉大家有而且还不小。那么问题就集中在一点上,张为什么要听蒋的话。忠诚、大局之类空话就不要说了,对于政治人物而言,行动的产生只会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符合他的利益。

  蒋的话为什么对张有利,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一是“一时义愤”的说法打中张学良的要害,这就是“中东铁路事件”惨败的噩梦,这里不得不说蒋介石这个人还是非常有手腕的,这使得蒋的说辞让张学良完全感觉是站在为他考虑的角度发出的诤言。

  二是“国际调停”也符合张的想法,我们再来分析张如何在时局中实现利益最大化,日本人秣兵厉马,打消日本人侵略企图是不可能的。纯靠武力抵抗也是不现实的,中东战争已经打掉了张对东北军外战的信心,中东事件的结局告诉张,打不赢最终还是要靠国际调停的。因此张对国际调停有了更不切实际的幻想。

  三是这个意见不伤及张在东北的根本利益,至少是张自认为不抵抗不会伤及张的根本利益。这个问题看似很矛盾,但我们只要深入分析也不难理解。

  1、国际调停需要介入的理由,这就是日本人的侵略必须成为事实,那就是说肯定有土地要让给关东军占领,这出让的土地范围就是坚决不抵抗的范围。

  2、从前面的分析看,这个出让的范围绝对不是整个东北,因为这不符合张的利益,因为那样,即使国际介入调停,被挤出东北的张学良也无法保有自己在东北问题上的发言权,到时东北姓蒋还是姓张就很难说了。

  3、所以最符合张的利益格局就是,让日本人占领部分东北土地,但自己仍能保有对东北局势的掌控,这样既可以借助国际调停的力量,又确保调停利益落入自己的口袋。

  然后我们又回到九一八事前前夕的东北格局,当时日本已通过日俄战争夺取了旅顺、大连和满洲铁路沿线并派兵驻扎,实际控制了辽宁省东部地区,关东军主力1万余人,事后朝鲜增援3万余人,排除准军事力量,共4万余人。而东北军的驻防是,关内至锦州一线19万人,为东北军主力;辽宁(其实是辽西)主要是沈阳正规军1万5,加上地方军事力量保守约3万;吉林(大家重点注意)驻军正规东北军5万5千人(包括东北地区唯一一个重炮团),加上地方军事力量保守估计约10万;黑龙江驻军正规军1万5千,加上地方准军事力量约2万。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问题,就是与日军直接对抗的辽东地区驻军只有1万多正规军,而与之相接的两个地区吉林和锦州却

  请收藏:https://m.ybia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