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张学良的金融问题_东北虎啸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币的口语俗称,严谨点说叫“袁世凯像背嘉禾银币”。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之职,后又成为正式大总统。当时,为了巩固国内政局稳定,发展民族经济,也为“制宪”和“称帝”作准备,于是发布《国币条例》,毅然决定在全国“统一币制”。铸造跨度从1914年至1951年,总发行量超过亿枚。其重量是库平纯银六钱四分八厘,材质是银占90%,铜占10%,以后就改为了银占89%,铜占11%,一枚成品银元的重量是7钱2分。也就是一银元含银克,如果按照当前4元每克的银价,一银元大约值100元人民币左右。本小说也是按照这个比值来计算。

  奉票,非固有名词而是。地区观念上之一种俗称。年久遂成一固定名词,后被各项史料所沿用。它是指使用于清末至1931年、主要流通于辽宁省内的一种不兑换纸币。奉票发行总额最初不过五千万元,仅是准备金的两倍半,皆以银洋为本位,按一般周转比例不算多。后随经济的发展,并从政府取得了纸币发行权,而导致大量发行纸币,结果产生纸币与现洋间之差值。至民国5年银洋与奉票间价值之差更甚,加之“日租界”从中作乱煽动,遂发生奉票挤兑风潮。事后所谓轰动国内之奉票问题便由此开始。由于信用不足,发行量太大,以及拒绝兑换,奉票贬值十分厉害,作为主要货币的奉票原本规定了可兑换银元的汇率,但是奉票本身在东北是不能兑换的,因为张作霖连年扩军备战,需求日广,而东三省的财政收入有限,可是军费开支却是无底洞一样,仅靠增税都没办法应付了,只能滥发货币,奉票的总发行额年年攀升,1916年底为1508万元,1922年底为3600万元,1924年11月为22328万元,1925年为51372万元,到1928年更是狂增到130亿元。1912年,100元日本金票可兑换奉票120元,王永江1917年临危受命,大胆进行金融改革后,奉票日渐坚挺,1918年100元日本金票可兑换97元,1919年更降至93元。此后,随着张作霖的争霸战争开始,到1926年已升至359元,1927年为957元,1928年更暴增至2,510元,此后每年均翻一番,1930年为10,057元,到1931年,已达到13,483元。

  有些人不明白日本金票兑换的意义,觉得地方货币的汇率和通货膨胀没关系。事实上,奉票是一种银本位货币,面额为银元,但其信用并非来自足量的贵金属准备金,而是来自东北的大豆出口贸易,这个贸易的主要二传手就是日本,换回来的也就是这

  请收藏:https://m.ybia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